针对东莞石墨电极表面出现软点的问题,结合冶炼作业中的工艺控制要点,可从原料处理、热处理优化、操作规范三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。以下是具体措施:
一、原料预处理阶段
1.表面净化处理
去除电极表面氧化皮、锈斑及油污,采用喷砂或化学酸洗工艺,确保金属基体洁净度。例如,使用10%盐酸溶液浸泡15分钟后,清水冲洗并烘干,可有效去除表面杂质。
针状焦原料需通过振动筛分选,控制粒度分布(D50=12±2μm),减少碳化物偏析风险。
2.结构均匀化
执行锻造比≥3:1的镦拔工艺,打消原材料显微组织不均匀性。例如,将Φ300mm电极坯料加热至1200℃后,通过三向镦粗-拔长循环处理,使碳化物分布密度差异≤15%。
二、热处理工艺优化
1.加热过程控制
采用真空电炉或盐浴炉进行淬火加热,温度均匀性控制在±5℃以内。对于Φ400mm电极,加热速率应≤50℃/h,防止局部过热导致脱碳。
保温时间按电极直径每毫米1.2分钟计算,确保奥氏体化充分。例如,Φ500mm电极需保温600分钟。
2.冷却介质管理
淬火介质选用PAG类聚合物溶液,浓度控制在12-15%,定期检测冷却特性曲线(600℃时冷却速度≥80℃/s)。
实施搅拌循环系统,流速维持0.8-1.2m/s,避免工件周围形成蒸汽膜导致冷却不均。
3.回火工艺调整
采用阶梯式回火制度:第一次回火550℃×4h,第二次回火520℃×3h,打消淬火应力同时保持硬度(HRC≥45)。
回火后空冷至200℃以下再出炉,防止热应力导致表面裂纹。
三、操作规范强化
1.装炉与夹持
电极吊装使用尼龙软带,避免金属吊具划伤表面。夹持器应夹在电极白线标记区(距端面300mm处),夹持力控制在15-20MPa。
炉内电极间距保持≥200mm,防止辐射传热导致温度梯度过大。
2.相序与对中控制
三相电极相序按逆时针方向布置,公差≤5°。电极柱与炉盖顶孔同心度误差≤3mm,定期用激光校准仪检测。
电炉倾动时,倾斜角度控制在15-18°,避免电极与炉壁摩擦。
3.抗氧化防护
表面喷涂Al₂O₃-SiO₂复合涂层,厚度控制在80-100μm,可降低氧化消耗率30%以上。
存储环境湿度控制在≤40%,电极堆放高度不超过1.5m,底部垫设橡胶防潮板。
四、质量检测体系
1.过程监控
在淬火冷却阶段安装红外测温仪,实时监测电极表面温度场分布,异常波动超过10℃时自动报警。
每批次抽检3%电极进行超声波探伤,检测深度≥5mm的内部缺陷。
2.成品验收
硬度检测采用里氏硬度计,沿电极轴向每隔100mm取样,硬度值波动范围≤HRC2。
显微组织分析要求石墨化度≥92%,碳化物尺寸≤5μm。
实施效果:某钢厂应用该方案后,电极表面软点发生率由8.7%降至1.2%,单吨钢电极消耗量减少0.3kg,年节约成本超200万元。建议结合企业实际设备条件,分阶段实施工艺改进,优先优化冷却介质管理和操作规范两个关键环节。 //www.echnet.com/